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中心要闻

开放合作 产教融合 共赢未来 2024年工程教育国际研讨会在苏州召开

2024.10.12

10月11日-12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指导,集萃教育基金会、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上海)、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办的“2024年工程教育国际研讨会”在苏州相城隆重召开。

本次大会以“开放合作、产教融合、共赢未来”为主题,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伦敦布鲁内尔大学、萨里大学、伯明翰大学、蒙纳士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海内外18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高校校长及高级管理层,以及超过400位政府、教育界、企业界、基金会、科研机构、创新组织代表参会。

论坛旨在推动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科技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相关话题包括工程教育国际合作、带薪实习教育(CO-OP)的推广、新工科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产学研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等。

大会开幕式之领导致辞

10月11日上午举行了大会开幕式及主题大会。中国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二级调研员李永乐、江苏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袁靖宇、苏州市副市长季晶等出席大会并致辞。会议由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常务院长罗宏杰主持。

1.png

李永乐表示,工程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和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力量,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贯彻落实党中央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决策部署,要以时不我待的奋斗姿态,把工程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深化改革,加快构建起国家战略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凝聚共识、集聚众智、汇聚合力,不断开创工程教育改革的新局面,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png

袁靖宇表示,江苏作为经济、文化、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已进入整体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黄金期。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抓手和重点,期待在本届工程教育研讨会上各界专家深入交流,共同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取得更大成绩,为江苏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3.png

季晶在致辞中表示,苏州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经济大市和工业大市,需要培养大量创新人才以支撑产业发展。苏州全力支持集萃教育工作,期望通过本次研讨会,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苏州样本。

4.png


集萃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

会上,全国首个以推动大学生带薪实习教育模式为战略的基金会——集萃教育基金会宣告成立,由集萃教育基金会倡议组建的集萃合作教育联盟与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 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建立了战略合作。

5.png

集萃教育基金会由林建华(北京大学原校长)、李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Max Lu(萨里大学校长)、刘庆(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上海)院长)、罗宏杰(上海大学原校长)、程晓农(江苏大学原副校长)等教育专家倡议,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共同发起。作为基金会发起人之一,刘庆在报告中介绍,集萃教育基金会将以“唤醒新一代青年内驱力与创造力”为使命,支持探索更多创新教育模式,推动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为社会培养有理想、并具备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6.png

集萃教育基金会的创建也得到了产业界的认可和支持。会上,苏州汉骅创始人Matt、苏州亿创特董事长晏培杰、苏州集萃高合材料创始人张丕军、芯三代董事长施建新作为首批捐赠者,分别捐赠了其所在企业价值1000万元的股权,支持集萃教育的发展。

捐赠企业家代表、苏州汉骅半导体有限公司创始人Matt表示,科技企业不仅是创新引领者,更是人才培养催化剂。期待通过基金会的努力,培养更多具备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技能的人才。

会上还举行了一系列签约活动。由集萃教育基金会倡议组建的集萃合作教育联盟与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共同支持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开展合作交流,并为学生提供专业培训和发展机会,推动CO-OP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发展。WACE是推动带薪实习教育的国际组织,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促进学校和企业合作,帮助学生在学术学习过程中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为全球工科教育和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此外,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英国萨里大学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并分别与英国伦敦布鲁内尔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杜邦(中国)等签署了Co-op项目合作协议。


精彩纷呈的主旨演讲

在主旨演讲环节,来自全球顶尖学府与教育机构的六位重量级嘉宾围绕工程教育的未来趋势、创新模式及实践探索等话题,带来深度思考与前沿洞察。

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校长作了题为《打开边界》的报告。他认为,当前教育面临大众化、多样化挑战,亟需打破大学封闭状态,思考未来教育的开放性。另外,在知识开放时代,大学已失去知识垄断地位,评价标准转向知识的实用性,大学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未来教育应打开学科、学习和学校边界,回归教育初心,注重学生的成长和体验。他期待更多学校、企业与集萃教育基金会一道,推动教育模式变革,共同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

7.png

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是英国著名的公立综合研究型大学。萨里大学G.Q.Max Lu校长作了题为《工程教育4.0:人工智能时代技能与创造力的新范式》(Engineering Education 4.0: A New Paradigm for Skills and Creativity in the Era of AI)的报告。他指出,在工业4.0时代背景下,工程教育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驱力,高校必须适应一个更加富有活力的工业4.0时代,更加注重数字能力、企业家能力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萨里大学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并在AI赋能创造性产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8.png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院士以《对产教融合的再思考》为主题,深入剖析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他指出,教育应从本质出发,由“知识导向”转向“问题导向”,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引导学生发现真实工程场景内的真问题,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并培养其提问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9.png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带来《面向未来的产业创新人才培养: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他分享了西浦在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探索的三种教育模式:培养有行业背景的专业精英,培育有专业基础的行业精英,构建以产业创新为目标的教育生态系统。他以西浦与长三角国创中心共同打造的集萃学院为例,介绍了高校与产业界、政府合作,共同构建的教育、科技、人才协同的创新生态。

10.png

哈佛大学工学院原执行院长Fawwaz Habbal教授,带来题为《Reshap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mperatives, Driving Factors and Consequence》的报告,分析了当前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重塑工程教育的必要性与深远影响。他表示,21世纪所需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等,学习不仅发生在课堂内,更在于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中。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教育系统需要适应系统化、复杂性、跨学科变化等挑战,通过设计思维和创新方法来应对这些变化,培养具备同理心、创新能力和市场洞察力的学生。

11.png

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高级副院长Thomas Kenny教授带来题为“斯坦福工程教育的创新——在快速变革中保持卓越与质量”(Innovation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t Stanford - Managing Rapid Change while Maintaining Excellence and Quality)的报告,分享了斯坦福大学作为世界顶级工程学院的领导者,如何在工程教育创新方面保持长盛不衰的秘诀。他介绍了斯坦福大学工学院在实习、教学、实践和创新方面的人才培养举措。学校正通过重新设计专业,减少冗余课程,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鼓励年轻教师参与改革过程。这些尝试虽面临挑战,但已取得积极成果。

12.png

在10月11-12日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大会还举办工程教育国际合作、带薪实习教育(CO-OP)教育、新工科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产学研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等4场分论坛。

作为本次论坛的组织者,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上海)院长刘庆表示:产学研深度融合与高质量人才培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长三角国创中心作为链接科技和产业的桥梁,积极汇聚全球行业专家和一流团队,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需求对接、创新平台共建、项目联合攻关、成果转移转化等;面向长三角重点产业领域,高水平、高标准布局建设一批专业研究所、功能型平台和技术创新中心,与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成立“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共同开展战略研究,凝练企业愿意出资解决的技术真需求,正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未来,长三角国创中心将成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 “试验田” ,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融合生态。

13.png